近年來,短小精悍、劇情跌宕的短劇,已成一種新業(yè)態(tài)。短劇出海也成為我國文化產業(yè)的一個新風向。(1月22日央視財經)
“注意看,這個女人叫小美,結婚三年在懷有身孕時卻再次被渣男老公拉去給心機白月光輸血,后遭狠心拋棄;這個小鮮肉叫小帥,在小美傷心難過時出現在她身邊,并展開了狂熱追求……”這些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短視頻開場,在一眾“洋面孔”的演繹下,正在成為吸引海外觀眾的流量新寵。近年來,隨著國內微短劇市場蓬勃發(fā)展、“豎屏時代”的到來,短劇風潮順勢吹向了海外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8月,頭部海外短劇App的地區(qū)數據中,美國的收入達1.51億美元,占到總收入的64.8%,美國成為中國短劇最重要的海外市場。
毫無疑問,短劇出海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向外輸出的生動注腳。透過短劇出海的窗口,我們得以窺見全球娛樂產業(yè)的變革與融合。乘勢而為,如何讓短劇在出海賽道上揚帆遠航?關鍵要精準“拿捏”受眾。
迎合審美需求。“霸道總裁愛上我”的短劇戲碼何以贏得東西方用戶的青睞?較強的矛盾沖突、有代入感、有爽感的劇情特征,是“霸總”題材硬控老外的重要原因。當前,短劇出海主要有中文譯制劇和自制原創(chuàng)劇兩類。前者將現有中文短劇翻譯成外語投向海外市場,讓“龍傲天變成塞巴斯蒂安、杰克遜”“冷冰凝變身賽琳娜、阿麗亞”;后者則是基于原創(chuàng)劇本、本地制作團隊、本地演員的海外班底,發(fā)揮“中國劇本+海外演員”的乘數效應?;诖?,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地域特色,迎合不同區(qū)域、不同文化背景的審美需求。比如,據分析,歐美觀眾喜歡狼人、吸血鬼等高戲劇性、高視覺沖擊類的作品,中東地區(qū)熱衷爽劇,東南亞地區(qū)觀眾偏愛甜寵、虐戀……借助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,只有貼近觀眾的審美訴求,才能讓觀眾更“上頭”。
延長IP生命力。無論是漫威宇宙英雄、霍格沃茲的魔法世界,還是動漫番劇的二次元、K-POP造夢工廠……這些風靡全球的文化IP,有些已近“而立之年”,卻仍能與現代商業(yè)緊密結合,持續(xù)吸引粉絲,展現出非凡的生命力與影響力。分析其成功經驗,除開故事內容的精彩,IP更新帶來的情感陪伴與觀眾形成了情感紐帶,使得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,感受到心靈上的共鳴與寄托。聚焦短劇領域,盡管“短”與“快”的視覺特征為其贏得了觀眾的廣泛關注,但內容同質化嚴重,僅靠“狗血”劇情來博取眼球顯然非長久之計。如何在保持短劇特性的同時,實現內容與形式的雙重創(chuàng)新,成為短劇發(fā)展過程中的難題。展望未來,短劇賽道不僅需要新劇本的“添柴”,還要好劇本來燒旺。用精心烹制的作品內容,打造生命力持久的IP內容,才能讓短劇從一時火走向一直火,征服更多海外觀眾。
(編輯: 廣州網 龍煜)